失去亲人的痛苦

2017-09-29 12:26:54 jazdbmin1639整理 亲人痛苦 亲人痛苦

失去亲人的痛苦图片

Q1: 形容失去亲人后很痛苦的成语

形容失去亲人后很痛苦的成语:
1、悲痛欲绝
【拼音】:bēi tòng yù jué
【释义】: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例句】:她听到儿子遭到车祸的消息,悲痛欲绝。
2、痛不欲生
【拼音】:tòng bù yù shēng
【释义】: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痛到极点。
【出处】:宋・吕大钧《吊说》:“其恻怛之心、痛疾之意不欲生。”
【例句】:先兄晴湖言:有王震升者,暮年丧爱子,~。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
3、悲恸欲绝
【拼音】:bēi tòng yù jué
【释义】:伤心得要死,指极度悲哀,万分伤心的样子,形容悲哀伤心到了极点。欲:将近,快要。 绝:气息终止,死亡。
【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她那人间的爱人悲痛欲绝,日日在她变成的土山下面,跪着呜咽哭啼,直到死在这山脚下。"
【例句】:她听到儿子遭到车祸的消息悲恸欲绝。

Q2: 怎样才能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深渊?

仔细看,很有用――一般人认为,失去亲人后,家属情绪反应激烈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此时不吃不睡、痛苦万分或沉默不语等表现是不足为奇的,过一段时间就会好了,为什么要对他们进行危机干预呢?痛失亲人是人生的重大事件。居丧会引起情绪、思维、行为各方面的改变,也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的改变,有时还转化成慢性状态,给家属及其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我们提出对居丧者早期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度过正常的悲哀反应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正常地表达对死者的感情,找到新的生活目标。那些比较激烈的反应,如茶饭不思、沉默不语其实是不正常的表现。此时,居丧者最需要的是别人不加评论的倾听,这能促进其情感的表达和回顾与死者的关系。居丧早期的心理干预怎样进行呢?危机干预有很具体的策略和方法,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向家属通报死讯,此时应采取逐步开放消息的办法。像这次空难,要给死者的孩子透露母亲已不在人世的消息,应先给他一个不确定的答案,告诉他他的母亲可能出事了,现在正在想办法寻找。过一段时间再告诉他确切的消息,这种处理办法可以使孩子有一个缓冲期来接受现实。当得到失去亲人的确切消息后,家属多处于感情“休克期”,主要表现是麻木或激烈的情绪反应,此时治疗者应致力于与居丧者建立关系、提供支持。居丧者在经受了难以承受的打击之后,往往无力主动与人接触,因此必须动员他们周围的亲友提供具体实用的帮助。无论是治疗者还是居丧者的亲友,在提供帮助时都应作好被拒绝的准备。居丧者在此特定状况下往往难以对关心和安慰作出适当的反应或表示感激,照顾者万万不可因遭拒绝而放弃。治疗者和亲友们在表达情感上的安慰与关心的同时,可以轻轻握住他们的手或保持其他的身体接触,不仅使居丧者感受到他并非独自面对不幸,而且可以帮助居丧者保持与现实状态的联系,不至于把全部的心思放在故去的亲人上。在居丧的几周或几个月之后,这种接触和支持将再度成为帮助居丧者的重要手段,因为到这个时候,失去亲人的现实影响和真正意义才显现出来,对居丧者来说又是一次重大打击。失去亲人仅仅是居丧者应激的一个部分,居丧者还要面对一些与死者密切相关的问题,如过去都是死者交水电费、电话费,或去银行办理存取款,现在要让居丧者去办,会再次勾起其失去亲人的痛苦。如果早期干预做得好,这种痛苦就小得多。虽然治疗者和亲友要鼓励居丧者表达情感,但不宜过早,以免使居丧者的精神完全崩溃,无力去应付各种事务。在干预中,应循序渐进,每次帮助居丧者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解决易于解决的问题,并为过渡到更为复杂的问题奠定基础。有时,需安排亲友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常事务,如代为照看孩子,料理家务。必要时还需提醒居丧者注意饮食起居,以保证他们得到充分的休息,帮助他们分出事情的轻重缓急,就料理后事提供尽可能的帮助等。 [编辑本段]第二阶段明确干预目标在心理干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难题?治疗者和亲友应该怎么面对这些难题?在干预中,治疗者不应依据自身价值观念作假设,必须从居丧者的独特立场出发认识问题,这是干预的前提。治疗者必须帮助居丧者确定对他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他们想首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尽其所能进行干预。为了有效地帮助居丧者,治疗者对于能在多大程度上减轻居丧者的痛苦必须抱现实的态度,治疗者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居丧者的一种支持。由于居丧者发现治疗者无法满足他们最大的愿望―――与死者重聚,治疗者还需要学会处理居丧者指向自己的强烈愤怒、不满和敌意情绪。治疗者应避免在言行中表现出试图将居丧者从悲哀中拯救出来,这样做或许能给居丧者以暂时安慰,但终归对其顺利度过悲哀反应过程没有益处。当然,治疗者不应忘记随时播撒希望的种子:痛苦终将减弱,有一天,生活将会赋予新的意义…… [编辑本段]第三阶段鼓励居丧者宣泄情感失去亲人后,人们不愿意面对和接受这一事实,此时治疗者应该怎么办? 治疗者必须帮助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失去亲人这一事实,这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居丧之初,居丧者往往存在否认失去亲人的心理,为了让他接受这一事实,需要对居丧者与死者的关系及其他有关事件进行回忆。例如,一位痛失爱子的父亲通常会强忍悲痛,不允许自己失声哭泣。此时应告诉他,哭泣是人在痛苦时的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这不是软弱。居丧者在悲哀反应过程中,表达愤怒、不满或是内疚时,往往会遇到来自自身的阻力,因为居丧者不愿正视与死者关系中曾有过摩擦或矛盾,不愿表现出让自己感到内疚的一面。此时可以告诉居丧者,处理好与死者有关的消极情绪,将有助于发现他们关系中值得永远怀念的一面。内疚感在所有居丧者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在失去孩子的父母中尤为严重。在干预中,要让居丧者表达出内疚感和引起这种内疚感的想法、行为、事件,可帮助他们分析,是否已尽了最大努力。让他们学会原谅自己,以积极的方式消除内疚,改变不现实、不合理的信念。治疗者应该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亲人的故去,会带来一系列变化,那些继发的丧失往往容易被忽略。例如,丧子的父母失去的不仅仅是孩子,同时还有为人父母的角色,有的人同时感到失去了自身的一部分。对这些父母来说,必须对孩子所怀的梦想、希望、期待加以适当处理后,才能健康地适应失去孩子的生活。有时,居丧者会有一些对死者想说而没能说的话,想做而未能做成的事,此时必须鼓励他们表达出来。治疗者应能帮助居丧者确定在亲人亡故后的种种丧失,如孩子先父母而去,父母必须了解由于居丧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应避免相互指责,并能互相鼓励、互相体谅,认识到双方都处于一种十分脆弱的状态,需要的是耐心与理解。治疗者的身份不同于居丧者的亲属,他需要了解居丧者的人格,这样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但了解他的独特反应是必不可少的。治疗者向他提供有关居丧过程的情绪反应的宣传资料,会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能减轻居丧者害怕会因此发疯的恐惧,也能帮助他们了解将要面临的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出现继发性丧失的可能及减轻他们的应激,应建议居丧者在居丧的第一年里尽量不作重大变动的决定。在提供干预时,治疗者有时会遇到阻力,原因之一在于居丧者认为自己不应放弃悲哀。此时应使他们了解到,从悲哀中解脱,从事其他有意义的活动并不是对死者的背叛。这一点需要向居丧者反复强调,因为有不少居丧者由于自觉有愧于死者而用悲哀惩罚自己。应使他们了解到周围有许多人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他们可以主动寻求帮助。 [编辑本段]第四阶段帮助居丧者投身新生活逝者已去,怎样才能鼓励居丧者更好地活下去呢?随着悲哀反应过程和干预的进展,治疗者要将治疗重点转向帮助居丧者与死者保持一种健康的关系上。与死者的健康关系意味着:他曾是我们中的一员,但现在已离去,只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以健康的方式保持与死者的联系至关重要,既可寄托居丧者的哀思,同时还能积极地生活。周年纪念、家庭仪式、有意义的捐赠都是可采用的方式。帮助居丧者重建信念十分重要,治疗者可帮助居丧者重新发现生活中有意义并能给予他们积极回报的事情。目标的确认或重建是居丧者走向康复的重要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可将其对死者的纪念和哀悼融合到今后的生活目标中。在什么时候开始鼓励居丧者投入新的生活,取决于居丧者的个人特点、丧失的性质以及干预的进展是否顺利。专家强调,以上提到的方法主要适用于正常悲哀反应的干预,各种复杂的、迁延的和其他病理性的悲哀反应,有待于在这些方法的基础上,辅以更为深入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Q3: 失去亲人的痛苦多久才能“痊愈”?

事情是靠自己解决的,已失去经了就不要在难过了,坚强点,你的亲人也不希望你是这样。亲人的离去,对自己来说没有痊愈的事情。我父亲去世三年多了,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从没忘记,但是伤心难过的时候我选择用工作麻痹自己,努力工作,因为我们活着,就点好好的生活。伤心,眼泪代替不了一切。朋友坚强点,在你身边还有同事、同学、朋友以及其他亲人,把这么思念和牵挂用到身边的人,那样你就很快明白该怎样去做。别在用眼泪代替你伤心难过了。坚强点,没有什么过不去的
麻烦采纳,谢谢!

Q4: 求心理医生指导,如何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

亲爱的孩子,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命在呼吸间。
意思是说:呼吸间生死已过,分秒间现在已没。这一秒的死,即使这一秒的生。
这就是佛在经中一再提到的“无常”。
如果你想了解生死的真义,就必须经常如此反省:宇宙间只有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试想想,有什么东西是恒久不变的吗?就象你永远不可能趟过同一条河两次,因为第二次再趟过时,这条河中的水已经不是上一次趟过时的水流了。无常的概念在每分每秒,谁知道自己有多久的生命?那些每天都在上演的意外事故难道不足以说明生命的无常,还有那么多看似很健康的人,一下子就被诊断出绝症。只是你因为你从来没有经历过,也从来没有思维过无常的道理,所以你会很难过。其实人的生命并不就只这一生,死亡不过就是换件衣服而已,如果对于轮回有兴趣,不妨看看这篇文章“该不该相信你的眼睛?”,这里有很多关于前世今生的真实故事。http://www.zhibeifw.com/fjgc/qshs_list.php?id=5462
希望你早日可以走出外婆去世的阴影,正确积极的去面对死亡。

追问:

谢谢你。我现在已经能够克服了。但是不知道为啥一进入学校这种痛苦又涌了上来,还使得我胸闷呼吸有点困难,这该怎么办?

追答:

当你烦躁痛苦的时候,你可以尝试着用数呼吸的方式,让自己心平静下来。方法就是呼吸的时候,你关注自己的呼吸数数,一呼一吸为一次,数七次为一组。数三组。”这样在痛苦的时候,心就会平静很多。但只是暂时的帮助,要想彻底治疗,需要学习佛法,了解烦恼的来源、住处、去处彻底根治。

Q5: 怎样帮失去亲人的朋友走出伤痛?

(1) 转移情感,转移注意力。
你和你母亲对父亲的感情应该很深厚,所以当他离开了你们,你们就很容易产生悲痛和抑郁等不良情绪。你们要学会心理的自我调节,学会转移自己的情感,改变思维方法,转移注意力。例如:将每天的作息时间安排得充实有序,不让其有所空闲。该干什么时,就专心致志地去干,不去想其他。洗衣、扫地、做饭、听音乐、看电视、散步等都能对你们产生安慰作用。
你们也可以投入某种爱好活动,如练功舞剑、工艺制作、琴棋书画、养鸟种花等,用于陶冶情操,弥补生活单调。
(2) 适当的宣泄
如果情绪极度悲伤时可大哭一场,或向亲朋好友诉诉苦、谈谈心,以便宣泄心中的烦闷,达到治疗心理创伤的目的。也可以到外面大声叫喊,或者把痛苦的心情写下来,或者告诉一个装满水的玻璃瓶,然后把水倒掉。
(3) 自慰必须提醒自己:死者是没有痛苦的,只有活着的人才是最痛苦的。从死者的角度来看,他该来的时候来了,该去的时候去了,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他自己都没有为自己而悲伤,你们也不必太难过了。死亡使你父亲天然的束缚得以解除,不再受生死的约束,也是一个安慰的结果。
你的父亲也盼望你们多加保重身体,愉快,坚强地度过余生。你们活下去,还能经常祭奠死去父亲的亡灵,祈求保佑死去父亲能安眠于九泉之下。
(4) 避免自责和自虐
要认识到自责和自虐是没有必要的,如果要想弥补自己对父亲生前的歉疚,最好的办法就是精心地照顾好自己身边的亲人,照顾好你的母亲,好好活下去。
(5) 戒除怀旧诱因
俗语说,见物如见人。常常看到父亲的遗物会不断强化思念之情,这对自己恢复正常的生活没有多少好处。所以,应该尽量戒除怀旧诱因,除了祭奠以外,平时把你父亲的遗物收藏起来,尤其是最能引起自己痛苦回忆的物品,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
(6) 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质素。
医学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质素,促进身心健康,预防心理疾病。为了你和你母亲的健康,你应该买一些简单心理学的书来看,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质素,学会自尊自爱,胸怀宽广,开朗,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遇事要想得到,提得起,放得下,要随遇而安。对于失去你父亲事件,要泰然处之。
中医有“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抑郁,诸病生焉”,你的母亲年纪比你大,必须多注意精神健康,因为精神健康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尤其是过度悲伤,会影响一个人的心脏健康。你自己要先走出失去父亲的痛苦阴影,停止日思夜想,多关心你的母亲,把你的母亲带出这种痛苦的精神状态。死者是不能复生的,只有照顾好身边的人,珍惜活着的人,才是最有意义的。
负面情绪会传染的,你母亲的悲伤会传染给你,你必须小心,不要被负面情绪影响。只要一个人能够从阴影中走出来,另外一个人才有机会走出痛苦的阴影,如果两个人整天日思夜想,经常互相悲哀,就会永远痛苦下去。
(7) 寻求社会帮助。
如果你们的情况没有改变,那么你们必须寻求健康咨询热线或心理咨询门诊,或请教心理医生。他们会帮助你拨开心理迷雾,情况会改善更快。
(8) 继承你父亲的遗愿
你必须继承你父亲的遗愿,勇敢地挑起生活的负担,迎接挑战的义务。纪念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好好活着,实践他的期望!
人死不能复生,继续痛苦不会改变你外婆死亡的事实,对于你和你母亲来说,没有任何益处,只有一个结果:悲哀成疾。人生本来就有很多无可奈何的事情发生,我们除了“安之若命”,接受事实之外,还能怎样?如果我们改变不了事实,就只好改变自己,接受事实;既然事实不能顺应我们,那么就只有我们去顺应事实了。只有接受事实并顺从今后的发展道路,才能安宁顺利地度过一生。

wWw.jIZHUbA%.COm

小提示: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亲人痛苦 推荐文章:
推荐不满意?点这里  ››  

亲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