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秩序感培养

2018-07-19 23:19:02 空白协议书整理 秩序感培养 秩序感培养

如何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Q1:想让孩子有秩序感,怎么培养孩子秩序感呀

这事不是一两天能做到的事,要有长期的习惯才能行。比如规定时间教孩子整理打扫房间开始,整理书桌,衣柜等等。。。

Q2: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

秩序感是生命的一种需要,也是影响一个人终生的一种习惯和品质,从出生到6岁是宝宝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良好的秩序感在孩子6岁以前养成后,便会体现在孩子上小学、中学、大学的阶段,孩子的书包和学习用品会收拾得整齐,孩子不会找不到东西或漏掉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学习中很自然的有条理地安排和使用时间。直到参加了工作,他们会知道工作中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比较重要的,哪些是次重要的,他们会抓住学习和工作的重点,这种能力成为可以终身受益的品质。
会对秩序产生一种近乎刻板、顽固的要求,玩具图书换了地方、自己的座位坐了别人、两块积木没有摆放整齐……他们就会大哭大叫,妈妈们不要一味地批评宝宝淘气、任性,要知道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表现,因为宝宝认为生活是有序的,应该是有固定样子的,而这种秩序是恒定的、不容改变的。0到6岁是他们自律感及规则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妈妈们要理解并尽量满足他们这一时期对事物固定秩序的特殊要求。当宝宝因为某种“秩序”被打破而哭闹时,妈妈们要尽量安慰,并协助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尽量帮助他们恢复原有的秩序,以平复他们的不安情绪。
上述的情况在我们日常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比比皆是,就拿小宝的例子来说吧。小宝是我们舞蹈课的忠实粉丝,对跳舞有着极大的兴趣,妈妈总是早早地就带着小宝来到儿童之家做准备,每次上课的时候,小宝都会聚精会神地跟着老师跳舞,非常享受上课的每一分钟。但是上个星期四,舞蹈课上到一半,小宝突然从教室里跑了出来,追问:妈妈:“现在可以去公园了吗?”老师们觉得很奇怪,这时妈妈的解释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那天早上,妈妈忘了今天要上课,所以跟小宝约定好了今天要去公园。这时,去公园这个行为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小宝头脑里,当妈妈突然想起要上课的时候,就人为地破坏了小宝已经建立起的秩序感,这说明,像小宝一样大的孩子,已经对生活的秩序性表现出了很强烈的要求,对自己的生活已经有了自己的安排。
如果儿童错过了对秩序的敏感期,那么,映入他眼帘的那种紊乱就会成为他发展的一个障碍。没有好习惯,把玩过的玩具随意乱扔,用过的东西不能够放回原处,屋子里乱七八糟,不知道收拾,大人总是跟在屁股后面收拾不完。这都是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秩序感的具体体现。
所以妈妈们要保护好他们的秩序敏感性,
守则一: 给宝宝创造一个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
给宝宝创造一个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是培养他们秩序感的前提。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包括:其一,规律的作息。日常生活中,妈妈们要为宝宝安排一个科学合理且相对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并督促他们遵照执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还能为他们时间观念的形成和秩序习惯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二,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家里的各种物品要摆放整齐,使用完毕后需物归原处,妈妈们还要耐心培养宝宝归置秩序的技能,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收拾玩具、图书,即使宝宝表现得“笨手笨脚”、越帮越忙,也不要斥责他们,而要耐心指导,不断表扬。其三,和睦的家庭氛围。只有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关爱、长幼有序,才能促使宝宝形成一种追求文明、秩序的美好心态。 守则二:从小事入手培养宝宝的秩序感
妈妈们还需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从小事入手培养宝宝的秩序感。
时时处处的教育引导、提醒,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秩序行为。家长在做有规律的工作时,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如,早上洗刷时,孩子在旁边看,就对孩子说:“爸爸(妈妈)在洗脸、刷牙,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要洗脸、刷牙”;在孩子吃饭前给他穿外套时说:“宝宝在吃饭前要穿上小外套,不然就会把衣服弄脏了”;吃完饭,家长在把椅子和桌子归到原位时对孩子说:“吃完饭了,要把椅子和桌子放到原来的地方,不能乱放”
。当孩子无意忘记做一些事时,家长通过提醒来引导孩子完成。当孩子弄了一地玩具要出门时,对孩子说:“宝贝,玩具该回家了?”当孩子还不明白时,再进一步提醒说:“是不是要把玩具收起来啊?”当孩子把衣服乱放时,提醒说:“脱下的衣服应该放哪啊?”如此等等。重要的是家长不能操之过急,注意循循善诱。给孩子充分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反复提醒与强化训练来增强孩子的秩序感。当孩子就是不愿意做时,家长帮助完成的同时,可做些硬性规定,让孩子明白有很多事情必须这样做才行,以此来建立一定的规则。 守则三:注意公共场所宝宝秩序感的培养
每个公共场所都有它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大家自觉遵守,如乘坐公车,要先下后上、文明礼让;游览公园,不要攀折花木、践踏草坪;观看电影,不可乱扔果核、大声喧哗等等。每到一处,爸爸妈妈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还要向宝宝讲解相关的规定,让他们懂得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种种的秩序规则,遵守是光荣的,而违反则是不道德的。
有秩序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学会难为情。反之,如果儿童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具有信念;如果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伸张正义;如果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真心和爱心让孩子从小感受秩序、喜爱秩序、遵守秩序,使“秩序感”成为他一生中的宝贵财富。
最后,针对让很多家长头疼的玩具问题,我们再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吧。
1、
让孩子生活及住在固定的地方,为孩子安排属于他自己的空间。
孩子的生活用品和玩具都有固定的摆放的地方,除了孩子的寝室、游戏室外,客厅中也应有属于他的空间,每一个地方都有柜子放置他的物品,而且是固定的。
2、 不要买过多的玩具给孩子,也不宜将玩具往一个篮子里放。
因为孩子每一次只想玩其中一、二种。若放在篮子里,则孩子需要全部倒出来,才能找到他所需要的。要求孩子收拾所有玩具,孩子不肯是因为他只玩了其中的一项。
3、 坚持一次让孩子玩一种玩具。
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喜欢一次做一件事情,所以很容易引导他将玩具收好,才可以再拿另外一个出来玩。另外,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潜意识的吸收心智阶段,他们习惯了有秩序的外在环境,自然喜欢并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
4、 为孩子预留收拾玩具的时间。
不管是在餐前或外出前玩玩具,父母千万不要为了进行下一个活动,而姑息孩子可以不收拾玩具或草草地帮他收好,这样是无法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的,父母应考虑孩子的能力,并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孩子去收拾。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更不能以自己的心情好坏为转移,要坚持始终如一。
我们要协助孩子完成他精神上和身体上的成长,为孩子提供有利于他建立良好秩序感的外在环境和条件,真正理解孩子在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的种种表现,才是对生命的最好的尊重和爱护。

Q3:如何培养幼儿的秩序感

这个要以身作则,多以实际行动告诉他,要排队,要尊重长辈,收拾东西要严谨,还要通过小故事什么的来给他灌输这种理念。时间长了就会有效。

Q4:如何培养宝宝的秩序感

难道宝宝只会乱扔乱放东西,没有一点生活秩序吗? 其实不然。宝宝天生喜欢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如果父母从宝宝出生以后,注意为宝宝提供整洁、规则、文明的生活环境,就好比在宝宝的心灵铺上一层最佳底色,会帮助宝宝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信我们来看下这个小例子吧!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大家坐在客厅里正说着话,元元从外面回来了,妈妈带着他跟客人一一打招呼,可刚说几句话,元元就“哇”地大哭起来,手指着一个阿姨边哭边叫,弄得这个阿姨莫名其妙,禁不住一脸尴尬。这时,奶奶突然明白了:“这是我平时抱元元坐的位置。”于是,让这位阿姨换了个座位,奶奶抱着元元在这里坐下。元元马上安静了。后来,奶奶离开了客厅,这个位置即使空着元元也不闹了。本图片来源CFP 分析:如果父母不理解宝贝的心理需求,会觉得孩子真霸道,是他的东西别人就不能动。其实不然,这是宝宝空间方位知觉发展的表现,反映了宝宝对空间秩序感的认识和体验。 这一时期宝贝的秩序感具有刻板性,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秩序是不可更改的。过去形成的记忆模式是这样,现在也必须是这样。如果他的玩具换了地方,座位被别人占了,自己的小床睡了其他小朋友,就可能感到不安,性子较急的宝贝会出现大哭大叫的情绪反应。理解了宝贝的这一心理需求,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养育策略。

Q5:怎么培养孩子的秩序感?

善于发现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尊重他的秩序感,今后他可能就是一个非常条理的人。 一般认为这个敏感期是2-4岁出现的,其秩序感“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喜欢按照一种“机械”甚至刻板的规则去规范周围的环境,以获得一种安全感。
孩子生来不懂秩序,他们的秩序感都是后天培养的。
孩子那么小,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会,为什么要急着培养他们的秩序感呢?因为,世间万物都是有序的——自然有自然的秩序,社会有社会的秩序。孩子从小生活在有序的环境中,会顺应自然、社会,健康、幸福地成长;孩子从小生活在无序的环境中,家庭摆设一片混乱,家庭起居一片混乱,家庭往来一片混乱,孩子不知自己到了怎样一个世界,摸不着头绪,无所适从,自然也会陷入一片混乱中。
孩子生来无序,没有白天夜晚的概念,没有吃喝拉撒睡的规律,怎么才能使孩子进入一种有序的生活呢?父母要想孩子进入自己的有序生活,就得先进入他的无序生活,要什么就给什么,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给。孩子在满足中,睁开眼睛看世界,竖起耳朵听动静,张开嘴巴要表达——孩子与父母建立关系的时候,就是他体验、感受父母的有序生活的时候。
刚开始,孩子是不会那么听话的。他夜间闹腾,父母起来照料他,早晨睁不开眼,就想和孩子多睡一会儿。孩子醒了,闹腾起来了,父母才手忙脚乱地起来抱孩子,给自己和孩子做吃的,胡乱收拾一把——父母建立自己的生活秩序越晚,孩子进入有序生活的时间也越晚。为使孩子早一天进入正常人的有序生活,父母在应对孩子的过程中,应抢先一步,建立自己的生活秩序——甭管孩子夜里闹得怎样,父母都应早起一步,把屋子收拾干净,把身边的杂物归放整齐。孩子睁开眼睛,看见的是一个美观、整洁的家,父母早已做好了准备,就等他醒了。刚开始,孩子是领悟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跟父母闹腾是没商量的。但是,孩子一早起来就进入一种有序的生活,这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动物经过训练都会形成自己的生活规律,孩子经过父母的感化、影响,自然就会形成自己的生活规律:从一晚闹腾三五次,慢慢减少到三两次、一次,最后过渡到一晚都不闹腾了。
孩子夜间不闹腾是摆脱无序进入有序的关键一步,这一步迈好了,后边的事情,比如饭前洗手、拉屎撒尿叫人、哪儿拿的东西放回哪儿、按时吃饭睡觉等等,就相对容易了。只要父母引导得当,每个孩子都不会偏离自然人的生活轨迹。
可孩子仅有自然人的生活轨迹远远不够。孩子是社会人,不能不与人打交道,不能不与人建立稳定、和谐的关系。可孩子不知稳定、和谐的关系在哪里,这就需要父母的率先垂范。在外面,父母想什么做什么都先替别人着想,看别人的感觉如何、能不能接受、会不会给别人造成不良影响……父母说话、做事都有分寸、有章法,让人容易接受,愿意亲近,这使孩子天然就进入到有序交往的环境中。
从小让孩子感受有序交往的好处——大家都按规矩办事,大家都心满意足、心存感激;同时也让孩子感受无序交往的坏处——大家不按规矩办事,自己不得安宁,使别人也不得安宁。孩子天天感受着有序交往的好处、无序交往的坏处,自然而然就会向着有序交往的方向发展。
生活无序的人,自身的修饰打扮混乱不堪,自己的家庭摆设、家庭起居、家庭往来混乱不堪,到了社会,也不知怎么与人建立稳定、和谐的关系。生活中,经常能碰到这样的人——自身活得很狼狈,别人也不愿与之交往、合作。这种人,追溯其成长历程,不难发现,其生长在怎样一个混乱无序的家,父母是多么地邋遢、不讲究,所以,带出的孩子才会同样混乱无序。
生活有序的人,自身的修饰打扮是得体的,自己的家庭装修、摆设是美观、大方的,自身的饮食起居也是科学、讲究的。这种生活有序的人,到了社会,别人看他说话、做事有章有法、有条有理,都想与之交往、合作。生活中人缘好、工作好、学习好、生活好的人,追溯其成长历程,不难发现,他是生活在怎样一个幸福、美满、有序的家庭,父母给了他多么好的教育,他成为受欢迎、受拥戴的人,是多么自然的事情。
也许有人会说,孩子小,家里乱就乱点,等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再讲究不迟。说这话的人,一定是对生活不负责的人。人的性格、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人的性格、习惯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一经形成就难以更改。孩子小,看似不懂事,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随心所欲、不过脑子;其实,孩子的成长是有密码、有章法、有规律的,孩子越小,其成长的密码越神奇,越难破译。如果父母疏于环境改造,疏于自身形象的改造,孩子生于无序之家,长于无序之家,慢慢就会成为无序之人。孩子长大了,有一定的思维、行为习惯了,父母再来改造环境,改造自己,改造孩子,可木已成舟、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再怎么改造也不过是枉费心机而已。
孩子生在一个美观、整洁的家,从小爱清洁、讲卫生,他本能地就会对那种污浊、肮脏的环境产生排斥,拒绝成为肮脏、邋遢之人。孩子从小生活有规律,什么时间吃饭睡觉,什么时间“工作”、学习,什么时间娱乐、休闲,都相对固定。孩子小时候到点知道干什么,长大了,自然而然也会到点就知干什么。孩子小时候怎么与小伙伴交往,长大了就会怎么与同事、朋友交往。同一个人,大都会沿袭相同的生活、处世模式。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生活在有序环境里,原因就在于此。
有序环境跟金钱有点关系,但关系不大。那些一家三口挤在十几平米小屋的人,可以把家收拾、布置得井然有序,让人乐于亲近;那些住大房子的人,同样可能把家搞得乱糟糟的,让人无法接近。“父母营造了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决定了孩子的习性、命运。”此话虽说得极端了点,但并非毫无道理。

Q6: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秩序感

秩序感是生命的一种需要,也是影响一个人终生的一种习惯和品质,从出生到6岁是宝宝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良好的秩序感在孩子6岁以前养成后,便会体现在孩子上小学、中学、大学的阶段,孩子的书包和学习用品会收拾得整齐,孩子不会找不到东西或漏掉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学习中很自然的有条理地安排和使用时间。直到参加了工作,他们会知道工作中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比较重要的,哪些是次重要的,他们会抓住学习和工作的重点,这种能力成为可以终身受益的品质。
会对秩序产生一种近乎刻板、顽固的要求,玩具图书换了地方、自己的座位坐了别人、两块积木没有摆放整齐……他们就会大哭大叫,妈妈们不要一味地批评宝宝淘气、任性,要知道这是他们正常的心理表现,因为宝宝认为生活是有序的,应该是有固定样子的,而这种秩序是恒定的、不容改变的。0到6岁是他们自律感及规则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妈妈们要理解并尽量满足他们这一时期对事物固定秩序的特殊要求。当宝宝因为某种“秩序”被打破而哭闹时,妈妈们要尽量安慰,并协助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尽量帮助他们恢复原有的秩序,以平复他们的不安情绪。
上述的情况在我们日常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比比皆是,就拿小宝的例子来说吧。小宝是我们舞蹈课的忠实粉丝,对跳舞有着极大的兴趣,妈妈总是早早地就带着小宝来到儿童之家做准备,每次上课的时候,小宝都会聚精会神地跟着老师跳舞,非常享受上课的每一分钟。但是上个星期四,舞蹈课上到一半,小宝突然从教室里跑了出来,追问:妈妈:“现在可以去公园了吗?”老师们觉得很奇怪,这时妈妈的解释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那天早上,妈妈忘了今天要上课,所以跟小宝约定好了今天要去公园。这时,去公园这个行为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小宝头脑里,当妈妈突然想起要上课的时候,就人为地破坏了小宝已经建立起的秩序感,这说明,像小宝一样大的孩子,已经对生活的秩序性表现出了很强烈的要求,对自己的生活已经有了自己的安排。
如果儿童错过了对秩序的敏感期,那么,映入他眼帘的那种紊乱就会成为他发展的一个障碍。没有好习惯,把玩过的玩具随意乱扔,用过的东西不能够放回原处,屋子里乱七八糟,不知道收拾,大人总是跟在屁股后面收拾不完。这都是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秩序感的具体体现。
所以妈妈们要保护好他们的秩序敏感性,
守则一: 给宝宝创造一个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
给宝宝创造一个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是培养他们秩序感的前提。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包括:其一,规律的作息。日常生活中,妈妈们要为宝宝安排一个科学合理且相对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并督促他们遵照执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宝宝的健康成长,还能为他们时间观念的形成和秩序习惯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其二,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家里的各种物品要摆放整齐,使用完毕后需物归原处,妈妈们还要耐心培养宝宝归置秩序的技能,鼓励他们自己动手收拾玩具、图书,即使宝宝表现得“笨手笨脚”、越帮越忙,也不要斥责他们,而要耐心指导,不断表扬。其三,和睦的家庭氛围。只有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关爱、长幼有序,才能促使宝宝形成一种追求文明、秩序的美好心态。守则二:从小事入手培养宝宝的秩序感
妈妈们还需注重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从小事入手培养宝宝的秩序感。
时时处处的教育引导、提醒,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秩序行为。家长在做有规律的工作时,可以告诉孩子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如,早上洗刷时,孩子在旁边看,就对孩子说:“爸爸(妈妈)在洗脸、刷牙,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要洗脸、刷牙”;在孩子吃饭前给他穿外套时说:“宝宝在吃饭前要穿上小外套,不然就会把衣服弄脏了”;吃完饭,家长在把椅子和桌子归到原位时对孩子说:“吃完饭了,要把椅子和桌子放到原来的地方,不能乱放”
。当孩子无意忘记做一些事时,家长通过提醒来引导孩子完成。当孩子弄了一地玩具要出门时,对孩子说:“宝贝,玩具该回家了?”当孩子还不明白时,再进一步提醒说:“是不是要把玩具收起来啊?”当孩子把衣服乱放时,提醒说:“脱下的衣服应该放哪啊?”如此等等。重要的是家长不能操之过急,注意循循善诱。给孩子充分的时间与空间,通过反复提醒与强化训练来增强孩子的秩序感。当孩子就是不愿意做时,家长帮助完成的同时,可做些硬性规定,让孩子明白有很多事情必须这样做才行,以此来建立一定的规则。守则三:注意公共场所宝宝秩序感的培养
每个公共场所都有它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大家自觉遵守,如乘坐公车,要先下后上、文明礼让;游览公园,不要攀折花木、践踏草坪;观看电影,不可乱扔果核、大声喧哗等等。每到一处,爸爸妈妈在以身作则的同时,还要向宝宝讲解相关的规定,让他们懂得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种种的秩序规则,遵守是光荣的,而违反则是不道德的。
有秩序的工作和生活习惯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学会难为情。反之,如果儿童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具有信念;如果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伸张正义;如果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爱。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真心和爱心让孩子从小感受秩序、喜爱秩序、遵守秩序,使“秩序感”成为他一生中的宝贵财富。
最后,针对让很多家长头疼的玩具问题,我们再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吧。
1、
让孩子生活及住在固定的地方,为孩子安排属于他自己的空间。
孩子的生活用品和玩具都有固定的摆放的地方,除了孩子的寝室、游戏室外,客厅中也应有属于他的空间,每一个地方都有柜子放置他的物品,而且是固定的。
2、 不要买过多的玩具给孩子,也不宜将玩具往一个篮子里放。
因为孩子每一次只想玩其中一、二种。若放在篮子里,则孩子需要全部倒出来,才能找到他所需要的。要求孩子收拾所有玩具,孩子不肯是因为他只玩了其中的一项。
3、 坚持一次让孩子玩一种玩具。
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喜欢一次做一件事情,所以很容易引导他将玩具收好,才可以再拿另外一个出来玩。另外,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潜意识的吸收心智阶段,他们习惯了有秩序的外在环境,自然喜欢并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
4、 为孩子预留收拾玩具的时间。
不管是在餐前或外出前玩玩具,父母千万不要为了进行下一个活动,而姑息孩子可以不收拾玩具或草草地帮他收好,这样是无法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的,父母应考虑孩子的能力,并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孩子去收拾。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秩序感,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更不能以自己的心情好坏为转移,要坚持始终如一。
我们要协助孩子完成他精神上和身体上的成长,为孩子提供有利于他建立良好秩序感的外在环境和条件,真正理解孩子在秩序感形成的敏感期的种种表现,才是对生命的最好的尊重和爱护。

小提示: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秩序感培养 推荐文章:
推荐不满意?点这里  ››  

秩序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