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塑造孩子的好性格

2017-10-07 10:32:01 jazdbmin1639整理 塑造良好形象 塑造良好形象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性格

Q1: 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

人的性格基本在3-6岁之间形成。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这个年龄主要是和父母待在一起,潜移默化影响其性格的就是父母。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就应该从娃娃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培养。
1、做游戏开始
做游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遵守游戏规则。那么在我们很多家庭不是这样的,父母很难以自己站在孩童的心理去陪孩子,让其泡在众多的玩具堆想玩就玩,毫无规则。那么教育孩子遵守规则,就是从游戏开始的。无论做什么游戏,事先都要讲清楚游戏规则,前提是和孩子商量,孩子是认可的,然后建立好奖惩的方法,比如发放小星星给予奖励。如果孩子在游戏过程出现了犯规,不管孩子哭闹、撒娇都应遵守游戏规则。这样可以锻炼孩子认识理解游戏规则的能力,可以培养孩子的克制力和对自己决定事情的责任心。
2、按时吃饭睡觉
很多母亲一听到婴儿哭,马上就喂奶。然后哭声停止了,看到婴儿满足的样子,母亲也忘记其实刚刚给他喂过奶。这样无形中条件反射建立了,通过哭可以获得吃奶满足感。其实婴儿吃奶的时间至少要间隔两个小时,所以尽量养成按时吃饭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其实是对婴儿一种意志力的磨炼。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也是这样的道理。
3、爱劳动
很多人会说这么小的孩子能做什么啊?其实从孩子能独立走的那天开始,就具备了劳动的能力。比如,你可以对他说:“帮爸爸把那只笔拿过来好吗?”然后指给他看,他会很高兴地为你做这件事情。稍大一点,可以给他分配点任务,比如帮扫地、擦桌子、浇花等等。这些简单的家务活可以使他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体验自信,同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所以有时候孩子表现的很积极,家长怕孩子做不好,或者心疼孩子,就什么都不让做,这是错误的思维,这样做的结果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产生挫折感,并逐渐滋生惰性。
4、爱你的孩子
很多家长质疑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爱孩子并非溺爱孩子!
没有爱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会受到影响;而受到太多非理智的爱,孩子的自我欲望会膨胀,目空一切。比如家长对待爱哭的孩子,经常会这样说:“再苦我就不要你了、再苦就把你喂狼”,而如果这样说:“爸爸不喜欢哭的孩子,喜欢坚强的孩子”。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在恐吓威胁的语气,只会让孩子通过哭想获得什么而骤然截止,会使孩子对父母给予的爱而质疑,是否不爱我了;而后者会给孩子暗示我们要做坚强的孩子,生活中是需要做强者。
5、不要欺骗你的孩子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一些所谓善意的谎言,我们在心理门诊经常见到这样的,比如父母离异后,孩子知道的结果是其中一方因工作去国外了,可能要很久才能回来,怕孩子不能接受;孩子经常会问到我从哪里来的,家长会说捡的、而不能科学的解释;孩子对性的好奇,而家长认为过于早熟,随意搪塞两句就过去了等等。而有一天孩子没有完成学校留的作业向你撒谎了,谁的责任,父母的责任!如果你不想孩子欺骗你,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欺骗孩子,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撒谎。因为这时候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模仿。因此,一旦发现孩子有撒谎行为,及早教育、及时纠正。
睿德青少年教育温馨提示: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我们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好的品质,杜绝不良的信息灌输到他们的身心,在6岁之前,孩子所听到的、看到的、感觉到的,都应该是积极地、美好的,这样对孩子的优良个性和健全人格有着积极地影响。

Q2: 如何培养一个好脾气的孩子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善解人意、有一个好脾气。其实脾气和性格是后天可以养成的,关键还是要看家长怎么做。 策略1: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对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了解。当你们精心准备好大餐,他却一口都不吃;当你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入睡以后再做,他却无论如何不肯睡;当你晚上瞌睡得要命,小东西却哭个没完……你得拼命压制着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待你的宝贝。你必须这么做,因为仔细想来,这些都不是他的错。但你能做到吗?你能一次次都做到吗? 我的策略是:以所能有的耐心,最大限度满足他的合理要求。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他,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他的性格的一部分。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耐心的、甚至是粗暴的人。 人的耐心毕竟有限,因此我需要让他也承受一些忍耐和等待,即使他的要求很合理。例如我在做事,而他要我陪他,我会告诉他,我正忙着,等我做完了某些事情再去陪他。 策略2:言出必行 你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尔骗骗他没关系。其实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他骗。 我不骗孩子。我还刻意要他知道:爸爸也不会,爸爸说到做到。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获得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树立爸爸言出必行的威信。 举个小例子:最初给孩子穿衣服,让他把手里的东西先放下,他总是哭闹着不肯,或许他认为我要把东西拿走。经过我慢慢和他交流,并且几次穿好衣服,立刻把东西还给他,从此他便很放心地把东西放到自己旁边或主动交给我。 策略3:始终如一 尽量做到始终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维、判断的混乱。处理同样的事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如果你今天允许孩子这么做,明天没有任何理由却告诉他不行,就会造成混乱。你或许会忘记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绝对不会忘。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命令很难贯彻。是孩子任性吗?其实一部分是你造成的。 策略4: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他好。比如:你认为他该睡觉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饭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让他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策略5:忽视孩子的无理要求 遇上孩子提无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无法满足时,如果他哭闹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满足他吗?恰恰相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满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协。否则只会使同样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当你对孩子说“不行”、“不能做”时,孩子往往不会马上放弃他的行动,他会一边看着你,一边继续试探你是否真的不让他做。这时,你应该坚决地走过去,把孩子抱开,转移他的注意力;而不是继续坐在那里,重复说着“不行”,持续与孩子的较量。孩子从你坚决的态度上,可以知道这件事是真的不能做。

Q3: 孩子好性格从小如何培养?

对待孩子要有耐心对待孩子需要多大的耐心,只有做了父母才能了解。当你们精心预备好大餐,他却一口都不吃;当你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入睡以后再做,他却无论如何不肯睡;当你晚上瞌睡得要命,小东西却哭个没完……这时,你得拼命压制着自己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但家长能做到吗?家长能一次次都做到吗?因此,家长应该以所能有的耐心,最大限度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孩子其实就是父母的影子,你以怎样的态度对她,这种态度也会潜移默化成她的性格的一部分。但是,人的耐心究竟是有限的,因此家长也需要让孩子承受一些忍耐和等待,即使他的要求很合理。例如当你在忙时,孩子要求你陪他玩。你可以告诉他:“等一会儿,妈妈忙完了再陪你。”言出必行始终如一你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然骗骗他没关系。其实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他骗。我不骗孩子。还刻意要他知道:妈妈不会骗他,妈妈说到做到。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获得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树立妈妈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她因侥幸而无理取闹。尽量做到始终如一,避免造成孩子思维、判定的混乱。处理同样的事件要给出同样的标准,假如你今天答应孩子这么做,明天没有任何理由却告诉他不行,就会造成混乱。你或许会忘记自己的不一致,可孩子绝对不会忘。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命令很难贯彻。是孩子任性吗?其实一部分是你造成的。别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他好。比如:你认为他该睡觉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饭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让他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忽视孩子的无理要求遇上孩子提无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无法满足时,假如他哭闹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满足他吗?恰恰相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满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协。否则只会使同样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当你对孩子说“不行”、“不能做”时,孩子往往不会马上放弃他的行动,他会一边看着你,一边继续试探你是否真的不让他做。这时,你应该果断地走过去,把孩子抱开,让他做别的事;而不是继续坐在那里,重复说着“不行”,持续与孩子较量。孩子从你果断的态度上,可以知道这件事是真的不能做。让孩子承担一点责任看到这个小标题,你或许会跳起来,这么小的孩子你让她承担什么责任?其实,孩子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应该从对自己做的事承担责任开始,树立起责任意识。当孩子把一大堆玩具弄得满地都是,家长可以叫着孩子一起收拾玩具,或者引导他自己收拾。孩子掉落的东西让他自己捡起来,摔倒后让他自己爬起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都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起来的,作为父母更应该努力探索,使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一个高情商的人。 (本文来源:网易亲子 )

WWW;.jIzhubA.COm

Q4: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性格引导其健康成长?

孩子的性格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培养起来的,作为父母,我们希望自己能更努力探索,使孩子成为一个拥有良好性格、受人欢迎的、富有高情商的人。有了良好性格才可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然而现在有些家长大包大揽,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而另一些家长则完全“放羊”,孩子又容易偏离正确的方向。聪明的父母就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第一、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父母就要告诉孩子回家后要先做完作业才可以玩,不能一边吃东西一边做作业,要按时起床睡觉,要独立思考,不要依赖别人等等。从小就告诉孩子,一件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要把它做好,不能半途而废。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父母不要随便打搅他,让他专心致志。良好习惯的养成越早越好,一旦坏习惯形成了,改起来就非常困难。
第二、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即使父母,也无权要求他们事事按照你的意愿来做,即使你是为了他好。比如:你认为他该睡觉了,你一定要他把一碗饭全部吃掉,或者你一定要让他放下手里的玩具去做你要他做的事……强加的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孩子不但开心、乐观,还能养成独立、有主见的性格。
第三、父母必须忽视孩子的无理要求
遇上孩子提无理要求,或提出合理要求你也无法满足时,如果他哭闹不休,也要最大限度满足他吗?恰恰相反。对于孩子的无理要求,你一定不要满足,而且一次也不能妥协。否则只会使同样的不愉快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当你对孩子说"不行"、"不能做"时,孩子往往不会马上放弃他的行动,他会一边看着你,一边继续试探你是否真的不让他做。这时,你应该坚决地走过去,把孩子抱开,让他做别的事;而不是继续坐在那里,重复说着"不行"
,持续与孩子的较量。孩子从你坚决的态度上,可以知道这件事是真的不能做。
第四、父母需要适当地给孩子一点权力
有时,孩子会对某件事很感兴趣,你不让他做,他也执拗地一定要做。这时不妨给孩子一点选择的权力。比如家里有两排落地书橱,孩子对里面的东西非常感兴趣,一再要打开书橱,翻出里面的书。然而父母不想孩子养成到处乱翻的习惯,又不想扼杀他们的探究欲。怎么办?这时候父母不妨告诉孩子乱翻书不好,万一他实在要打开的话,就建议他:拿一样东西,拿好就把书橱关上。这样孩子不仅会打开书橱,挑选一样东西,然而把橱门关上;而且东西玩好后,他还会打开橱门,把东西放回去。
第五、父母要引导孩子开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
第六、父母对待孩子要有耐心
第七、父母需要做到言出必行
你也许会认为:孩子小,偶尔骗骗他没关系。其实这要不得,除非你希望以后也被他骗。所以父母要让孩子知道:爸爸或妈妈不会骗他,而且说到做到。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获得他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能树立父母言出必行的威信,避免他因侥幸而无理取闹。
第八、父母让孩子学会了解他人的感受,替他人着想
一个不了解别人感受的人,是很难体谅别人的。虽然大人的世界有太多的辛苦和不如意,这些你或许不想让孩子过早知道。但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感受,体谅父母的辛苦,对孩子却是不无益处的。所以,父母会让孩子知道抱着他自己有多累,让他自己走;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打别人,别人会很痛,想打别人先打自己试试看;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人是不可能不生病的,在生病时,教会孩子必须坚强起来,承受疾病带来的不适,而不是无休止地折磨大人……
第九、父母要让孩子承担一点责任
看到这个小标题,你或许会跳起来,这么小的孩子你让他承担什么责任?其实,孩子的责任感就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应该从对自己做的事承担责任开始,树立起责任意识。乐乐时常会把一大堆玩具弄得满地都是,我会让他和我一起收拾玩具,或者引导他自己收拾。他掉落的东西我让他自己捡起来,他摔倒后我让他自己爬起来。凡是他能做的事情,我都让他自己做。
第十、父母要让孩子学会选择。
家长虽然经验丰富,但不要代替孩子进行选择,而要引导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学会自己去选择。
当孩子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时候,我们会教他方法。当他懂得选择的时候,我们就告诉他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比如,参加什么课外活动,选什么中学、上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家长可以帮他搜寻一些相关资料,并分析各种利弊,但由他自己来做最终的决定。要从小让他想明白为什么学习,这样才会有向前的动力。

Q5: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 --------孩子具有独立的性格,才能够更快适应独立的生活。要孩子放弃对父母的依赖,就要注重独立性格的培养。一个自信、独立、勇敢的孩子,能更好地承受挫折走向成功。 ・家教案例 刘菲最害怕一个人在家,如果遇到意外情况,她就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好。每次和爸爸上街,她总喜欢被牵着走。爸爸让她挑玩具,她会说:“你觉得哪个好啊?”爸爸觉察到女儿对自己太依赖,独立性太差。 一天,刘菲要去买存钱罐。她问爸爸:“是买粉色的,还是蓝色的呢?”爸爸说:“你自己决定吧,以后,只要是买你的东西,都要自己决定。”爸爸还鼓励她自己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种花……刘菲现在独立多了,能自己洗衣服,会用电饭煲煮饭了,一个人在家时也能照顾好自己。 ・专家解析 独立的性格是孩子学会独立、自主生活的关键。孩子在性格上喜欢依赖人,不能承担责任,不会独立思考,都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发展。 爸爸希望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就不能事事都满足孩子的愿望。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无法自主、独立地做事情。这类孩子害怕遭遇挫折、承受压力,害怕尝试新事物,无法面对突发事件及变故。 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需要爸爸学会放手。孩子必须学会选择、承担,能够自我服务,不盲目听从他人的意见。孩子要长大,就要学会独立。爸爸要不怕让孩子吃苦,让孩子早日独立、自主地生活。 孩子缺乏独立的个性,主要是由于被过度保护。爸爸是孩子最强大的保护伞,孩子只要遇到困难,就想寻求庇护。孩子在保护下失去了自我判断能力、自我抉择能力、自我思考能力,进入社会后,也会遭遇到重重困难。 最听爸爸话的孩子,并不是最好的孩子。爸爸不要随意插手孩子的事,要把判断和选择的权利交还给孩子。 建议一 允许孩子不“听话”、不“讲理” 爸爸要允许孩子不“听话”、不“讲理”,这表示孩子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不愿意服从爸爸的指令时,爸爸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意愿只要可行,就应按他们的意愿来。爸爸放手、放权才能培养出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不“讲理”时,爸爸就要反思:我说的是孩子想要的吗?一个事事都听爸爸话的孩子,多半是在盲从他的意见,并不值得夸赞。 建议二 孩子越大爸爸定的规矩要越少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格,就不能规矩森严。孩子想要获得独立性格,需要更多的自由。爸爸总是定规矩,孩子的个性就会被束缚。 陈沃有很多自主权,他上小学时,爸爸只给了他一个规定:做完作业再玩。他很自觉,每天都按规定来做。陈沃在小学时,学会了自主学习。长大后,爸爸给他定的规矩也越来越少。初中时,爸爸对他说:“照顾好自己。”陈沃也做得很好。 爸爸并没有严格管制他,但他却成了别人眼中的优秀孩子。他有自己的特长:画画。他品学兼优,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独立。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他都能打理得井井有条。 孩子要独立,就得多一些个人空间及时间。爸爸减少规定,就会让孩子拥有更多的自由。自由的氛围最利于孩子“自我”即“独立性”的发展。 建议三 创造不需要处罚孩子的环境 孩子每次违背规矩被惩罚,都是对心灵的一种打击。孩子出于对惩罚的恐惧,也就宁愿放弃“个性”及“独立”了。 一年前,陈鲛迷上了网上聊天。有一次,爸爸发现他在和人语音聊天,问他:“认识吗?”他摇摇头。第二天,爸爸定了一个规定:如果再与陌生人聊天,两天不得使用电脑。爸爸其实并不想惩罚陈鲛,为了避免他违规,爸爸想了一个办法:把电脑放在客厅中间。 客厅处于厨房、卧室、书房之间,爸爸和妈妈只要在家,就能清楚地看到儿子在玩什么。爸爸从不走近监视陈鲛,但他却再也不和陌生人网聊了。当时,陈鲛7岁。爸爸常用这种方式,让陈鲛避免被惩罚,又管住了自己。 爸爸面对孩子的坏习惯,不管制不行,管严了也不好。爸爸就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远离惩罚的环境,从而让孩子远离被处罚。 建议四 让孩子学会自觉、自律 独立的个性能让孩子更积极地管理自己。孩子必须摆脱被动地听话,等着他人来帮自己做决定。不具有独立性的孩子,无法自觉、自律地生活,长大后会被社会淘汰。爸爸要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自己解决”,能够积极地管理自己。 一个具备独立个性的孩子,不需要“他律”就能“自律”。孩子学会“自律”,才能更加独立、自主地决定生活方式。 建议五 不随意插手孩子的“个人事务” 对孩子的“个人事务”,爸爸要鼓励孩子自行解决,别随意插手。孩子的选择会有幼稚、不完善的地方,但爸爸要清楚,再不成熟的决定,也是孩子自己的决定。孩子需要这种自我选择、决断的机会。孩子会在失败中走向成熟,个人独立性也会得到提升。 刘茵今天和毛毛因争玩具打架了。回家后,她向爸爸哭诉。爸爸说:“毛毛是你的朋友,这是你们之间的事,你自己去解决好吗?,爸爸帮不了你。”刘茵说:“我不知道怎么办,你给我点建议吧。”爸爸还是摇头拒绝了。 第二天,刘茵见到毛毛后主动让出玩具,两个人又和好了。 爸爸不随意插手孩子的事,就是给孩子自主抉择的权力。孩子在自我抉择中学会了独立,走向了成熟。

Q6: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活泼开朗的性格与健康的体魄关系密切,精神饱满是健康体魄的体质基础。家长也会发现孩子在健康的时候情绪是非常好的,如果孩子生病了就会影响他的情绪和活动。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首先要给孩子丰富的营养,同时要保证孩子睡眠;另外还要有一个合理的参照系数。营养健康问题家长们可以容易得到相关资料。我在这里不再赘述,想从合理的制度及性格的影响上多说一点。孩子生活的态度和方式是否系统化、正式化对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孩子一天的生活应该是有规律的,在生活中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如果对孩子有秩序规定的化,那么对孩子的影响就很大,可以促进他神经系统很好地发展。如果孩子能够按照时间去作息,这样便于孩子养成定性的习惯。养成了好的作息习惯,孩子就会到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家长不用督促孩子了。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在做事情的时候缺乏主动性,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去做;或者表现为你为他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后他才肯做;或者表现出他不喜欢做这件事情。如果让孩子的生活长期系统化、定型化,按照一定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就会形成一个定性,而这种定性,对幼儿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有了这种定性,孩子会习惯地做一些事情。不可能产生任性或者提出这样那样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案例)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平时很好,做什么事情都按照规律去做,可是怎么得了一场病以后就全变了?归根究底,孩子的情绪受健康情况的影响。生病意味着要打破原来的生活规律,也就是说他的系统化受到了影响,所形成的定性受到了破坏,这样孩子对做事情就产生了一种超越限度的想法和做法。孩子生病了就要特殊照顾。孩子就想在这时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长也认为既然孩子生病了,那就迁就他一些吧。孩子在生病的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就产生了退步。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另外一种定性,即便孩子病好了,也会认为:“我要得到什么就应该得到什么,如果得不到我就哭闹,装病。”这样孩子就形成了另一种定好了以后,孩子还想得到他病以前没有得到的东西。如果孩子得不到,他的性格自然就产生一些变化。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不难,只要合理地要求家长满足他,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坚决不满足他,就可以使他性格慢慢转变过来。第二点,培养孩子良好性格要重视环境对性格的影响。儿童的性格形成是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交替形成的。一个合理的教育可以使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是很重要的。孩子年龄小,性格还没有定型,在这个时候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住房条件、家庭条件、孩子日常用具、人际关系、周围环境等等)。如果说在孩子没有定型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了发挥环境对孩子的作用,就能使孩子性格的萌芽朝好的方向发展。科学研究说明,最初形成的性格倾向至关重要。最初形成的性格倾向如果有一个好的环境,并且能很好地往下发展,就能够定性,为他以后的性格形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相反,如果环境方面不够好,那么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则起到消极的作用。我想着重从两个方面讲,一个是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在孩子和环境相互作用中关系最密切。心理学解释为在同样的条件下,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不同,会引起性格发展上的显著差异,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对于不同性格的培养起着不同的作用。我们下面分别地谈谈:一是以大人为中心的亲子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孩子的表现一般为很有礼貌、谨慎、精神容易集中。但是这种孩子也表现出盲同,容易受别人暗示,容易受别人驱使,善于服从,从小害羞、忧郁、畏缩。自信心和自尊心比较差。二是以孩子为中心的亲子关系。在这种亲子关系生活下的孩子一般是比较积极,善于表现自己,自信心比较强。但是这种孩子攻击性比较强,注意力不够集中,不受约束,不愿意服从,比较固执。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地溺爱、过分的照顾和保护,不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这种孩子性格多半是消极的,依赖性比较强,没有责任感、没有忍耐力,不适应集体生活,遇到一点事情犹豫不决,这种孩子常表现为娇气、任性。三是两面性亲子关系。这种亲子关系下成长的孩子表现为: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是忽冷忽热的,一会可能过分地严厉,有时可能过分地迁就、放纵。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是琢磨不定反复无常的。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多半性格是不稳定的,多疑、多虑,缺乏判断力,良好的性格很难形成。四是理想型的亲子关系。即爱而不骄,严厉而慈爱,父母与孩子的态度可以交融在一起。这种情况下长大的孩子会感觉到自己受到尊重和信任。感到自己是家里的一员,孩子的性格多表现为亲切、独立、直率、活泼、大方、开朗,有协作精神、有活动的能力,而且善于和同伴相处。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同导致孩子的性格不一样。(案例:我讲一个我亲自观察到的一个母亲和儿子的故事。有一天我在公园里散步,看见一个妈妈带着3岁多的孩子,我看了他们的活动有一些想法:首先小男孩对妈妈说:“我想吃冰棍。”妈妈说:“我也想吃,你看看哪有。” 这么一句短短的对话既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又交给孩子一项任务。大家都知道3岁多的儿童注意力不稳定,而且特别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这个孩子一边走一边看结果把想吃冰棍的事给忘记了。而且他被公园里的景色所吸引,注意力转移了。接下来我又看见这孩子围着妈妈转,“我累了。妈妈抱抱我吧!”妈妈说: “你都这么大了,抱着你会让人笑话的。我看你在幼儿园比赛时还得第一呢!咱俩比赛吧,看谁得第一!”从这句话就能听出这个孩子对妈妈提出来的也是不合理的要求。这个妈妈做得好是因为不去纵容孩子,让孩子自己活动。再往前走,到了一个比较大的广场。孩子看见有个大孩子在玩一辆车。这个小孩感兴趣站在旁边看那个车,当时这个孩子没有说话,妈妈跟在孩子后头。妈妈说:“这车多好玩呀!你去问问哥哥这是什么车。”这个孩子过去问哥哥。在问的过程中还跟着车跑,这个妈妈也以极大的兴趣来跟着这个车。妈妈又说:“这车怎么玩呀?”孩子又与大孩子搭话。这样,小孩子与大孩子就玩上了,妈妈也与他们一起玩。)这个故事说明家长善于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而且抓住这个机会教给孩子与人的交往技能。这里面表现出这个妈妈既是母亲又是朋友,妈妈引导孩子敢于尝试和探索,而自己掌握了这车的玩法。后来妈妈要求带孩子走,孩子不动,妈妈说:“对哥哥说再见。”孩子还是不动。实际上就是反映孩子没玩够,孩子特别想玩,所以不愿意走。妈妈自己往前走,(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进行忽视)并对孩子说:“哥哥和你玩,哥哥把车借你玩,你都不谢谢哥哥。走时都不跟哥哥说一声再见。谁还愿意和你玩,应该和哥哥说再见。”这个孩子照着妈妈说的去做。从这件事中看到这位家长善于抓住孩子心理的变化,善于观察孩子心理的变化,又根据这种情况适时地做一些工作,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后来我就看见这个妈妈与孩子一边走一边聊天。在这个暂短的活动过程中表现了孩子对社会的适应性。大方、热情、爱说话,乐于与别人交往,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发现、掌握一些新的玩法,同时也掌握了礼貌待人。在整个的过程中表现出这个孩子活泼大方,而这种活泼大方的性格与母亲是很有关系的。我们所看到的母亲的教育并不是在说教。有的家长反映:“我的孩子就不愿意和人交往,不会与别人交往,就愿意自己玩。”我们对孩子的教导方式不要局限于说教,主要是要善于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然后根据孩子心理活动反映给孩子,适时的做工作。所以我想说这个母亲如果能够这样坚持下去,这个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就已经萌芽并健康发展。对于孩子将来的成长必然会有很大的好处。

小提示: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塑造良好形象 推荐文章:
推荐不满意?点这里  ››  

塑造良好形象